关闭→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阅读 > 冬季午后的沉思

冬季午后的沉思

时间:2023-11-25 10:58:22
冬季午后的沉思

冬季午后的沉思

冬季午后的沉思,随着时光的流逝,冬天逐渐变得不同起来,换句话说,同一片土地上,每年的冬天都变得与以往不同。这样的冬天会有怎样的沉思呢。下面分享冬季午后的沉思。

  冬季午后的沉思1

那是一派冬季午后的景象:头顶上的天空布满了银灰色的云,却依旧能在地面望见远处几只飞越群山的野鸟;北风轻轻吹拂,贴近脸时感到有一股逼人的寒气;一只黑卷毛狗伸着舌头在收割后的田间狂奔猛追,田埂上的水鸭受到了惊吓,便纷纷飞进了田边的水渠。说那是水渠也不全对,至少它很宽,约摸六七米。以前这里是一口池塘,记得很小时我们常在塘边洗衣服或其它东西。可现在,这里的水全是muddycolor,里面到处是废弃的玻璃药瓶。附近的人们再不会来这儿洗东西呢,除了那群水鸭和一些不知名的水鸟。我站在路边凝视着那群在浑水里悠闲自得的鸭子,它们浮在水面发出“嘎嘎”的叫声,一会儿把脖子扎进水里,一会儿又扑动着张开的双翅,完全不在意周边发生的事。

我脚下这片土地,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。年老的那一代慢慢死去,年轻的一代却选择背井离乡。现在,对于这里的人来说,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热爱这片土地。当然,即使我写下了这篇文章,也不见得会有多爱它。说实话,我心里有点愤懑。我无法怨恨这片土地,相反,我是恨居住在这儿的人——那些曾经看着我长大的人以及同我一起长大的人。

随着时光的流逝,这群人背叛了自己脚下的土地,换句话说,他们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肖子孙。而今,一条条柏油路修到了自家门口,一幢幢楼房建在了曾经是耕地的田野上;接踵而至的事实是:一棵棵老树不见了、一口口水塘被填平了,一条条河流也失去了往昔的容颜……

有时,我内心充满了困惑:是该歌颂眼前的这番景象,还是该深深地悼念那往昔的一切?如今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否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呢?也许,有人会说幸福,有人也会说不幸福。关于幸福的标准就像美的标准一样让人捉摸不透。因此,我们无法给幸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。人们幸不幸福取决于他们内心所形成的关于幸福的观念。有人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便是幸福;还有人说有车有房有票子才是幸福。如此一来,我们可以说幸福和快乐一样没有父亲,没有一个幸福向前一个学习,它死去,没有继嗣。然而,眼前的这片土地或许如幸福一样没有继嗣,更悲惨的是它还没了“过去”。而今,它俨然是一位“孤寡老人”。

它的“过去”显然埋葬在现代化的齿轮下,却没竖起一块块墓碑。那我们凭什么去纪念它呢。有人说,回忆。在这片土地上,母亲给儿子述说它的故事,儿子则依靠叙事的方式;儿子企图让更多人来怀念它,不过更像竹篮打水一场空。所有的回忆其实只有一半的真实,另一半则是虚构的。你有没有听过“虚假记忆综合症”?大概就是那么回事。因此,仅仅依赖“记忆”,是无法复原这片土地的真实面貌的。那些消逝了的,就再也回不来了;它们只能在记忆里不断地遭到篡改、修饰,于是,真实就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野,直至最后毫无踪影。至于它的未来,就更不敢妄加揣测了。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那便是它未来的发展动向取决于人们现在的生活态度。

我在前面说过:这片土地现在没有了继嗣。现今的它伤痕累累,奄奄一息,可以说是日薄西山。年老的.一代也不管它了,那些曾光着身子在烂泥巴里长大的人,此刻却是淡然处之。新生的一代呢?他们眼巴巴地憧憬着大都会里的热闹生活,怕是早忘了自家还有几亩田地。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,乡村和城市始终处于你死我活的状态。要是不信,你就去翻翻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,看看那些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它们之间的关系的。然而,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,换句话说,古今之历史,唯在一“变”字耳。我们无法抗拒历史的变化,但“变化”绝不是漫无目的。它是有根基的——循序渐进,而非“只争朝夕”。

我们有可能会秒杀那些坐着喷气式飞机却说它污染环境的人,当然,我们更会唾弃那些妄图靠高科技军事武器征服全世界的人。人类当须警惕的是,高科技带给我们的潜在威胁,而不是眼前的既得利益。可事实恰恰相反,人们在乎得更多的是眼前的既得利益,人类的福祉怕是早就抛诸脑后了。在此,我想起美国文学家E.B.怀特的一段话:“我对人类感到悲观,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。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。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,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,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,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。”

“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”,怀特先生的这句话时刻回响在我的耳际。活在当下,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。但便利归便利,它的坏处也需在我们内心掂量掂量一番。很难说,现在的我们会比二十年前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?至少我是不会那样认为,不管有多少人站起来反驳这句话。现代化的历史,说得简单点就是镰刀和收割机相互对抗的过程;至于谁输谁赢,对我们而言,任何益处也不会有。当我们走在小时候经常去玩耍的河边时,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惨败的景象:河面上漂浮着许多用过的农药瓶子、死猪仔,河底下长满了杂乱的水草;河水是墨绿色的,一点也不清晰,还散发着恶臭味。难道这就是现代化的结果吗?这就是我们想要居住的新农村吗?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把小汽车开进家门口,它最终的目的在于构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。可现在我们一点也不在乎,我们大肆挥霍着,直到山穷水尽的那一天!

为了不留遗憾,也许是confession,我写下了这么多话。但是,有些失去了的东西你永远也抓不回来。写下这篇文章,更不会让那片土地起死回生。对于我而言,那片“土地”早已死去,过去的它仅仅活在我的记忆当中。对于只能在记忆里虚构的事物,不是一个悲剧那又会是什么呢?

  冬季午后的沉思2

荷花桥畔的沉思

周末,天气微寒。在家闲来没事,忽然想去县城书城看书。虽已人到中老年,但只要是心之所想,便立马行之所至,或许这就叫做心理年轻之缘故吧!

现在交通工具很方便,不必挤乘公交车,骑上自家电动车约20分钟即到。我这人有种爱好,就是每到一处爱看风景。途径县城荷花湾桥畔之时,停车,驻足,观望,思考。哦,县城的荷花湾,久违了……

记得,我很小的时候,就听说县城里有个荷花湾,开的花朵很好看,雪白色的,紫红色的,深黄色的,花色品种可谓多样,很想很想去县城看荷花。但那时我们乡村很落后,没有什么交通工具,要去县城只好徒步而行。

一个盛夏的日子,还处于少儿时代的我,在征得父母意见后,便和几位小伙伴打赤着脚去县城看荷花。那天,空中缥缈着细雨,结果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。荷花湾到了,窄窄的桥面上,我们依附着石栏杆,深情地观望着桥下远近的风景。微波荡漾的水面上,缀满了绚烂多彩的荷花,一群群红鲤鱼在水里穿梭嬉戏,与荷花一起构成了绝美的写意画,遗憾的是,我不是画家。

从那时起,我就对荷花葆有一种特别的喜爱。后来从课本上学到了荷花的品性——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于是,我对荷花油然增添了一种景仰。那时由于自己阅历浅,所以只能在心底发问:荷花为什么偏偏生长在县城?我是农民的后代,将来我要将荷花种在乡下!

这个梦持续地做了40余年。今年暑期,因为天气干旱异常,在家乡的小河里,发现了即将枯萎的数株荷花,我要拯救它们!于是,我选择了几株移植到家中,由于悉心呵护,竟然亭亭玉立,花开灿烂!此时,我忽然忆起了我儿时的梦——荷花终于种到了乡下,种到了我的家!

小时候,我就很爱读书。母亲欣慰地说:“要走进县城(改变命运),只有靠读书!”母亲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激励。后来,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,我终于考进了县城。于是,荷花湾成为了我的常去处。

师专毕业后,我离开了县城,回到农村任教。梦里魂里,却常游移在县城的荷花桥畔。荷花桥畔究竟表征着什么呢?是文明的繁荣,还是物质的发达?这个问题,一直让我困惑引我思考。

现在,虽是隆冬,我家的院子却因有铝合金棚的笼罩,依然挽留着秋日的余光。虽然没有花开,荷花的叶子却依然翠绿着,彰显着生命的活力,盛景已经赛过县城的荷花湾!

冬风渐起,驻足县城的荷花桥畔,往日的繁盛局面不再,荷花的植株完全覆盖在冰层下,鱼儿也不见了,整个荷花湾似乎处于“冬眠”状态。可是,我还是迟迟不肯离去,在我的眼前,仿佛又出现了它夏日的繁荣,我为它自豪,也为自己骄傲,因为我们乡村的生活也在渐渐变好……

《冬季午后的沉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